芝麻交易所app官网

没有「创新」的 friend.tech,如何给币圈上一堂产品课?

靠着既有的产品概念,friend.tech 打造了一款不创新的「现象级」产品,能带给我们什麽启发?
(前情提要:如何在FriendTech的分叉专案中寻找价值? )
(背景补充:Friend.tech预设抽成、交易磨损太高!分析师痛批:终变成骗局! )

本文目录

你有多久没有在萤幕使用时间上见到 dApp 了?不论是不是所谓的 ponzi,friend.tech 确实做到了。

虽然有人戏谑地调侃,friend.tech(下文简称 ft)最厉害的是他们「调动顶级 KOL 的能力,这个是不可复制的」。而顶流 KOL,以及 Paradigm 在加密行业的「金字招牌」,确实成为了 ft 第一、二轮火爆的引擎,但却没办法解释近期 ft 的发展态势。

friend.tech 的周均使用时长为 1 小时,但使用者更多时候选择使用网页端

从资料上看,ft 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八月底到九月初这段时间的冷静期不仅让 ft 远离大众视野,也让投机客数量进一步减少。

ft 的 TVL 和新增使用者,资料来源:DefiLlama

是产品不断的更新迭代为近期 ft 较为健康的增长打下了基础。本轮 ft 的扩张也迎来了更多的 DeFi、NFT 玩家。甚至还有些许出圈效应,一些 Youtube 网红、OnlyFans 主理人、作者、网际网路大厂从业者和 VC 等群体也加入了 ft。

即使 9 月 22 日,ft 降低了对自我购买类使用者的积分奖励,也难掩市场的热度,ft 的 Total Value Locked(TVL)还是创下了新高。

2023 年 9 月 28 日,ft 产品上线约 49 天,团队手续费收入约为 1500 万美元

从社交产品的角度看,ft 的资料也可圈可点。根据其官方 公布的资料 显示,ft 的次日留存率超 75%,周留存率超 50%,即产品粘性强,使用者还在大量使用这款产品。同时,活跃金钥持有者平均每天使用 FriendsTech 的时间超过 30 分钟。

虽然有网友调侃,27 分钟都用来重新整理页面,不过近期 ft 似乎加强了伺服器效能,使用体验上较之刚上线之时有了很大的提升。

可对於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来说,重点不全在於 friend.tech 本身,以及其中的 ponzi 设计和财富效应。ft 的真正意义是告诉市场,通过已有的技术,我们可以搭建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即使产品还在早期阶段,但通过创意和成熟的运营手段,也可以表现出成为消费级产品的潜力。

即使 ft 不成功,其使用的可以绕过苹果税的 PWA 技术、无需助记词的登陆方式、L2 低手续的互动方式和优化的交易撮合形态。可以告诉奔涌而来的创办人和开发者,即使不做新公链和 zk,也还有很多可能性。

而以上提及的每一项技术均不是 ft 原创。正如亨利・福特所说:

「我没发明任何新东西,我只是把他人几百年来的发明组装成了汽车。」

本文不旨在研究 ft 是否为社交的 Uniswap 时刻(Is Friendtech the Uniswap Moment for Social)。而是将根据 friend.tech 创办人 Racer 的社交平台和已知资讯,从第一步登陆介面开始,解析 ft 使用的协议和基础设施。如有未能涉及的协议,欢迎各位读者告知,以便补充。

堆叠 1:PWA

不只是强系结 Twitter,ft 最初的产品还强绑定了一个老技术 ——PWA(Progressive Web App,渐进式 Web 应用程式)。

虽然被称为老技术,但满足 ft 推送的需求还不满一年。Farcaster 创办人 Dan Romero 的介绍,Safari 在 16.4 版本(2023 年推出)的更新加强了对 PWA 的支援,这使得使用者可以较为稳定的获得 ft 的讯息推送。

总的来说,PWA 还是一个网页应用,但通过在移动端提供标准框架,得以在 Web 应用中实现和原生应用相似的使用者体验。包括讯息推送、後台载入、离线使用、原生应用介面(类似原生应用的 UI 和 UX)和桌面图示。

PWA 对於很多开发者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在国外,Jack Dorsey 时代的 Twitter 早已支援 PWA,而国内的微博和少数派等很多平台也都支援 PWA,使用体验也非常优秀。甚至在加密圈,Coinbase、Orca、PancakeSwap 等专案均支援 PWA 应用,和 ft 一样,很多 DEX 还支援跳转到手机本地的 MetaMask 等钱包,完成授权。

支援 PWA 的协议和网站

而对於加密圈来说,PWA 技术还意味着绕过了各类商店软体的监管和 30% 的 Apple Store 分成。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几年前 Epic 和苹果就要塞英雄的「苹果税」问题吵的天翻地覆。

而就在苹果和多家游戏巨头就「苹果税」问题争论不休之时,亚马逊的云游戏业务 Luna 就巧妙的选择了 PWA 模式绕过了 Apple Store 的监管。

在笔者与一些开发者的沟通交流中得知,即使在不考虑苹果税的情况下,PWA 上线的综合成本较之於登陆应用商店更低,且同等使用者量级的运维成本也较低。

在本次 ft 使用 PWA 技术并成功吸引足够关注度之後,PWA 可能会成为加密行业产品的一个重要实现路径。

来源:Delphi Digital

同时,PWA 技术也是 ft 在推出後,得以快速迭代和不断新增新功能的一大助力因素。

堆叠 2:Privy—— 嵌入式钱包

「下载」完成後,ft 并没有选择加密使用者熟悉的传统方式(下载钱包、储存助记词、切换网路、将钱包连线到应用程式等),而是通过 Google 帐户和 Apple ID 登陆的方式,为使用者建立了一个新的自托管钱包,以此避免了储存助记词或私钥的体验,简化进入流程,弱化了产品的加密属性。

这里 ft 选择的是 Privy 的嵌入式钱包的方式,达到与现在很多国内外主流的登陆方式一样的体验 —— 用微信、QQ 或者 Google 等主流平台帐号授权登陆。

如果你认为这种嵌入式的实现方式可有可无的话,那麽可以想像另一个版本的 ft:下载 MetaMask 钱包,与 MetaMask 连线,然後将 Twitter 连线到该帐户。每次想从应用程式上的其他人那里购买 key 时,都必须跳到 MetaMask,签署交易,然後回到应用程式。而这种使用者体验下的 ft 基本上被排除在所有传统使用者之外。

采用嵌入式钱包并不是对加密的背叛,Privy CEO Henri Stern 表示,事实上它只是某些应用程式体验的一个非常好的替代方案 —— 可以把电子信箱登陆的传统网际网路使用者和加密原生使用者放在同一起跑线上。

根据 Privy 的 介绍 ,嵌入式钱包使用了 MPC 的技术,通过 Shamir Secret Sharing 实现:其钱包安全资料被分为 N 份,并且可以使用 N 份中的 M 份来恢复。目前的 Privy,将钱包安全资料分配了三份,集合其中两份可以触及帐户。

延伸阅读:V神批评的MPC钱包,能成为Web3吸引10亿使用者吗?

嵌入式钱包最终达到的结果是,Privy 无法单独重构助记词和访问使用者私钥,并且使用者可以随时访问自己的私钥,而无需通过 Privy。即 friend.tech 和 Privy 都无法访问使用者的私钥,但使用者可以获得完整的加密货币钱包。

不过 DefiLlama 创办人 0xngmi 也曾在社交媒体上 表示 :

「目前 friend.tech 将使用者的金钥储存在前端,容易受到攻击」。

但 Privy 的嵌入式钱包在 2023 年 3 月份才推出,且还在更新产品,例如近日就为其增添了恢复密码功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如今被诟病的新地址问题也会被解决,甚至硬体钱包也可以以某种方式接入 ft。

堆叠 3:RaaS—Base,(Rollup as a Service)

完成帐号注册和登陆,并将 Twitter 系结後,向新建钱包注入以太坊(包含主网和 Base 两个选项),转入该帐户 Base 链的以太坊是 ft 的唯一且通用的货币。得益於每笔交易都发生在 Base 链上,ft 的使用者交易手续费极低。

从 Base 上线的火爆可以看出,市场逐渐将「一键发币」的事实转变为「一键发链」(RaaS,Rollup as a Service)叙事的预期。基於 OP Stack 构建的 Base,某些资料甚至超越了 Optimism 本身。总结此前各大机构和媒体的叙述,OP Stack 拥有共享安全性、功能强大,费用低廉和开源等特性,使用 RaaS 可以极大的避免加密行业中盛行的「造轮子」问题,也降低了割裂。

近期 Base 在使用者数和交易笔数上均超越 Optimism,资料来源:DefiLlama

而未来,越来越多诸如 Conduit、Caldera 和 Eclipse 等 RaaS 协议的上线,或许一键部署 L2 可以很快的飞入寻常百姓家。

堆叠 4:bonding curve

ft 创办人 Racer 似乎对 DeFi 情有独锺,在其创作的上一款 图片社交分享产品 Stealcam 之中,她就引入了自动交易撮合机制,将 Stealcam 开图权的价格以 10% 加 0.001 ETH 的频率向上递增,同时向创作者支付一定的协议收入。

延伸阅读:Friend.tech上一代社交产品「stealcam」详解:窥看隐私与创作者经济的融合

而在 ft 之中,Racer 直接将所有的交易构建在 bonding curve(联合曲线)之中,无需任何的外部 LP(Liquidity Provider),每个 Room 的参与者之间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个交易媒介。每个人 Room 和 Key 的价格都是有理可依,有迹可循。简单透明的计算方式,避免了繁杂的算计和交易漏洞。

ft key 的 bonding curve 曲线

当然,很多使用者在讨论目前 bonding curve 下的 key 价格过高,会影响潜在加入者的支付意愿等现象,可能也是 ft 团队需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堆叠 5:其他

即使 ft 的一切都来自於 Base 链上的智慧合约(使用者完全可以通过其他前段与 ft 进行互动),可似乎人人都认为,ft 是 Web 2.5 的产品。

例如 PWA 本身就是一个要靠中心化伺服器支撑的技术,ft 中每个 Room 内的聊天内容是完全中心化的,并未加密和储存於 IPFS 或者 Ar 等去中心化储存协议之上。而且使用者地址和 Twitter 使用者的资讯也是强系结的,在一些使用者看来就是一种吸血鬼攻击或者寄生。

不过由 ft 引发的一系列衍生活动,都是实打实的基於智慧合约。 例如此前发生的 记忆体池泄漏 事件,导致机器人可以在同一区块内大量购买新使用者的 key。以及如今推出的,基於网页端或者 TG bot 端的各种机器人和衍生品。甚至是以後可能会推出的基於 key 的投票、NFT 分发等行为和活动,也都是基於链上资料。

延伸阅读:Telegram Bot赛道为何能爆火?未来如何发展?

在重心逐渐转向 Mass Adoption 和消费级应用的路上,加密里关於去中心化的争议一定不会少。可正如 Privy 一篇文章中提到的, 如今的 Web3,面向使用者,而不是专家。

启示

某种程度上,friend.tech 确实更像是传统网际网路产品,在产品和规则的调整频率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迭代速度快,成本低。

产品迭代

ft 的产品迭代速度无疑是远超加密行业平均标准的。这一点从产品底部的导航栏能最直观的感受到,初版的 ft 只有主页、探索和空投三个选项,而现在已经有主页、关注列表、聊天、探索和空投五个选项。简而言之,ft 更像一个产品了。

ft 功能对比,上部分为初版,下部分是多次迭代後的版本。

律动还整理了 ft 公布的更新事件,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现产品的更新内容和频率。如果真如同社群中流传的,ft 团队只有 3 个成员的话,这个产品的更新频率足以让很多加密圈的使用者大吃一惊。

精细化运营

自从空投猎手们成为加密行业的主要使用者以来,专案方与女巫攻击的博弈就成了一个重点。而 ft 在积分规则上的黑盒和高频率调整似乎并没有引发社群大范围的中心化讨论,甚至很多使用者表示双手赞成。

快速迭代在 code is law 的智慧合约里是很难做到的,但 ft 的合约只固定了交易层面,而积分和产品功能是资料层面。怎麽调整可变的规则,才能吸引更多使用者,减少漏洞,激发使用者活力,从而达到促进智慧合约资料优质增长的目标,靠中心化的调整无疑是好办法。

正如同为使用者所熟知的传统网际网路产品,要通过大量的内部资料分析、调研和 AB 实验等很多方式才能摸索出合适的 PMF (Product Market Fit,即产品市场契合点)。

ft 团队在市场的运营策略上也颇具章法。例如在产品的启动上,第一波的热度来自 KOL 宣传下的大范围冷启动,影响力波及到绝大部分加密使用者。

当产品上涨势头衰竭之时,ft 宣布的 Paradigm 融资为其产品增加背书,同时也吸引来广泛的空头猎手和更多感兴趣的机构。同时 ft 团队还对产品进行了动态调整,不仅迎合了 ft 社群的(3,3)策略,为互相购买提供了助力,也大幅减弱了自我购买者的积分。

美团共同创办人王慧文在他的产品课里讲到, 在抽象层面人类是热爱创新的,在具象层面人类是恐惧创新的。

事实上今天大多的成功案例都不是行业内的第一款产品。希望 friend.tech 的出现能激发出行业内更多的新想法和有创造力的产品,期待加密消费级应用更多的涌现。

📍相关报导📍

FriendTech三种掏金策略:交易、积分以及创造价值

深度解读 Friend.tech 爆红过程:死亡螺旋?10大风险?为何能估值15亿美元?

Friend.tech推出网页版,DefiLlama爆料:用户密钥存在前端,资金易被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