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分享邀请到了三位来自知名香港虚拟资产9号牌机构的嘉宾,他们分别是:
一、在香港,RWA该如何监管?可以像散户开放吗?
RWA是Real World Asset(现实世界资产)的缩写,其再往前一个世代的概念是STO(Security Tokenization Offering代币化证券)。RWA毋庸置疑是目前市场上一个非常热门的概念,不仅众多资本、风投机构在积极布局,一些监管部门也在关注。
今年7月6日香港证监会的官员曾提到,目前监管对於RWA的认知正在不断地改变。过去人们认为所有代币化的东西都是虚拟资产,要按照虚拟资产去监管;但是现在认为应该以其底层资产的监管方式去监管RWA和STO。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因为如果RWA或者STO的底层是股票,又将按照其底层资产的模式去监管的话,是否意味着这一款RWA是可以向散户开放的?
王毅:香港的监管原则是“统一原则”(Same Principle,Same Practice)。其对於RWA的态度,我个人的理解其实就是在履行其自己的监管原则而已。至於在虚拟端,RWA成为一个Token後是否要受到额外的监管,可能还要参考虚拟资产端的监管,然後再嵌套进来。
当然,如果RWA的底层资产是存款、债券、股票甚至一栋楼,可能相对应的就有其在现实资产中的监管,这只是告诉我们要到哪去找(对应的监管条款),而并不是在严格意义上一定能提供给散户或者一定能提供给谁。
Marco:我同意。举个例子,前阵子香港发了一个绿债券,这个绿债券其实可以零售,只是进行了代币化。所以假如原来这个资产已经可以给散户购买,那麽把它变成Tokenization之後,散户其实也可以购买。
所以其实是同一个原则,即如果该产品在传统市场中只开放给专业投资者,那麽它代币化之後也只有专业投资者能购买;但是如果该产品在传统市场中已经开放给散户,那麽就算代币化了,散户马上也可以购买。
Junfei:其实RWA这个词汇去年为止还冇有,包括从链上数据上来看,其实22年以前跟Tokenization相关的市场份额是相当小的,从今年开始,突然间这个份额就大了起来。
我认为其实也要看底层资产,Tokenization也好,Real World Asset也好,要看它底层记的是什麽样的一个资产?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如果是像USDT、房地产或者是一些藏品类型的NFT这类资产,可能监管也还不太确定是不是要进行管理。但是如果从有形资产来说,比如说是一个实物资产,或者说是一些传统类型的股和债这样的权益型资产,将它们代币化了,这样就非常鲜明的在监管的范围之内,肯定要符合香港这边监管的要求。
Chen:在香港监管合规这个领域里,已经持牌的机构是离监管最近的,也是最以监管的要求来约束所有投资行为的,所以他们的观点是我们最应该参考的。三位嘉宾都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引:认为监管机构的思路是相对清晰的,对虚拟资产的监管更重要的还是看其底层在现实世界中应该套用哪个监管原则。如果是底层资产是房产,可能就不由证监会监管;如果要把该资产证券化,可能就有一些需要争议的部分,比如到底是不是证券;如果底层资产原本就是由证监会监管的股票、债券、基金等一类资产,理论上就是应该按照其原有的原则进行监管。
二、普通用户凭什麽愿意购买RWA?
对於普通投资人来说,其原本有正常的渠道和大量的发币可以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资产,要想购买代币化後的资产反而需要涉及将法币换成稳定币(例如USDT和假设性的数码港元等),仅是这个过程摩擦成本就不低,对於普通用户来说也并不是一个顺畅的通路。那麽普通用户为什麽还会选择购买这类资产呢?
王毅:在传统金融投资中人们投资一样东西一定要有相对应的收益和风险。其实这一点无论是在虚拟世界投资和传统金融投资都是一样的。那为什麽RWA会火呢?其实大家可能很少会考虑:在虚拟资产中最稳定、最安全的收益是什麽?以币本位来说,币本位最安全的投资绝对不是DeFi,而是Staking(挖矿)。
挖矿以太坊的年化收益率其实不如现在美元的短期收益高。有一个让人震惊的案例:美国现在的RWA赛道中有一个项目是做美国国债的,它将美国的国债进行Tokenize之後,三个月之内Tokenize了12亿美金。持有这个Token的国债收益大概只有3.8,那为什麽还有这麽多人愿意购买呢?这是因为还能用它做Staking。展开来说就是:用户在这个RWA平台上购买了一个Token,该Token是类似於“变形的USDT”的国债,其本身会产生收益;同时用户还可以用这个Token进行挖矿,即用户的收益会进行叠加,这样一个RWA能产生的最低的无风险收益是超过现有的法币的无风险收益的,所以它的需求才会那麽大。
这种做法其实早就有过很多个案例,比如FTX也曾Tokenize过特斯拉。当时特斯拉也很火,那麽人们为什麽还要去买一个Tokenize的特斯拉?有什麽额外收益吗?其实如果能做到有额外收益,而且这个收益有保障,就可以变成一个吸引投资人进到虚拟端购买这个Token的主要因素。所以从无风险收益的角度上面来讲,如果它能beat市面上的东西,甚至beat虚拟端的无风险收益,那它就是有价值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要将像地产这类不能流动的资产Tokenize,这样的话大家就可以买碎片化的东西,这也是RWA的一个角度,但目前来看市面上的RWA案例都难以达到一个较大的规模。问题的关键就在於:人们在进行投资的时候都是要横向比较的,同一属性的资产中,会更偏好有无风险超额收益且超额收益能超过市面上其他原有投资资产的那一个,有了这样的资产,人们就有动力去转向虚拟端。
从前有资产证券化,现在可能就是资产虚拟化。希望资产虚拟化可以在交易端带来更多的流动性,有更多的参与人、投资人,用户可以更便利。但原则上来看,虚拟端的资产规模远远达不到法币社会需要的,但是其又有比较方便的一方面,这一方面可以在比较严谨的范围内把它变成Real Value,并且要能证实有Real Value。当然如果用户愿意承受高风险,在DeFi、投币完了以後赚年化20%、50%甚至100%的收益,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所以其实RWA我在某一些方面是很看好的,因为它是可以真的做到这件事情,可以吸引到投资人的。
Chen:从这个思路看起来,这个模式确实是可以套用在很多不同的风险等级的资产类别上。
Marco:确实是这样。以前做STO,将资金碎片化,希望找到更多的投资者,但是就会碰到两个问题,一是原本用户就可以用法币来购买这个资金,二是流通量(例如RWA的)并不多。但是如果将其的无风险做到比虚拟货币的无风险稍高一些,其实就已经可以吸引很多投资者了。就好像王总所说,Staking之後收益在4.5,如果再加上一些DeFi、杠杆可能收益就已经到7~8了,这其实非常吸引人的收益,所以很多人都希望去追这样的RWA。
所以我们一直以来找RWA的切入点不对,从前只是希望将房地产或者其他类似资产碎片化,但是现在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就是把传统的一些无风险资产碎片化後放在币圈里面,可能收益更大。…